English

总结过去开辟未来

1999-06-16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本报记者 吴虹飞 我有话说

1999年,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,都是不同寻常的一年。而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每一位员工而言,更是多喜临门:6月,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京召开;5月至10月,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举行;此外,6月1日,他们迎来了出版社45周岁生日。

“四十而不惑”,40岁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龄。45年前,中国建工出版社还只是一个仅有几十名职工的小出版社,那时图书品种和单本书的印数都很少,由于不注重市场需求,不时出现图书积压。而现在,她已经形成了日出书3种、年销售码洋近2亿的规模,在读者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,当之无愧地成为建筑图书出版的“排头兵”。

“创建一流出版社”是全体“建工人”永远的追求,建工出版社社长刘慈慰由衷地告诉记者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是中宣部、新闻出版署表彰的全国第一批15家优秀出版社之一,并获“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”、“国家教材出版管理先进单位”、“国家科学普及工作先进集体”等称号,是历届国家图书奖评选中均有获奖图书的唯一一家科技出版社。

建工出版社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,是与他们多年来坚持贯彻国家的出版方针,在出版工作中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,始终以为国家建设和建筑行业服务为己任分不开的。虽然学术图书不易赢利,但出版社却从未因此而忽视它,为保证其出版,专门确定了“三优先”原则和“二八”原则。所谓“三优先”,一是名家名作优先,如清华大学著名教授贺业钜编著的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》,世界著名专家学者编著的《世界建筑史丛书》均在此列;二是开山之作优先,如著名学者刘敦桢的《中国住宅概说》开民居研究之先河,由法国贝尔格出版社翻译成法文版后,在国际上产生了相当的影响;三是促进生产力迅速提高的作品优先,如《水处理新药剂——碱式氯化铅》一书出版后,其中的技术被许多企业所采用,帮助他们提高了经济效益。所谓“二八”原则是指:100种图书中,即使有80种是微利甚至是赔钱的,只要有20种赢利较多使得总体上能够保本,赔钱的学术书、好书就照出不误。例如为发掘、整理、保护祖国古建筑遗产,出版社拨巨款组织编写了大型古建筑丛书《承德古建筑》、《曲阜孔庙建筑》、《塔尔寺建筑》等。

我国建筑行业有4200多万职工,怎样为这样一支自成系统又流动分散的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发好书,是摆在建工出版社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。而建工出版社经过多年的摸索,于1995年在出版界开创了图书代理制连锁经营模式。这一模式的基本结构是:出版社—代理站—连锁店、连锁点。目前,建工出版社在全国大多数省会城市、直辖市和部分大城市均建立了代理站,而连锁销售店、点的总数则达到了近500家,形成了覆盖率较高的发行网络。此外,他们还逐步把各发行站、点的微机联网,以对发行工作实施现代化的管理。目前,建工出版社建立起来的发行网络,已经成为全国出版建筑类图书的出版社共同的发行渠道,这大大方便了建筑行业的职工,同时也使之成为国内系统发行的一个典范。

建工出版社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,同时也得益于他们的锐意改革,不断地超越自我。短短十几年间,“建工人”经历了三次重大改革。第一次改革是1984年实现了单一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化,改革后出版社实现了年销售码洋从1000万到2300万元的跨越。第二次改革是1992年“转制”,即由原来的党委负责制转变为社长负责制,实行干部聘任制和职工双向选择,引入竞争机制,在改革后不长的时间内,使销售码洋从3500万增长到了1个多亿;然而,出版社仍然面临很多问题,比如机构臃肿、人均产值较低、有些图书门类仍然难以满足社会和建筑业发展的需要。在这种情况下,建工出版社又提出“转岗拓面”、“挖渠分流”、组建编务/印务公司等一系列改革措施。“改革虽然艰难,但我们必须这么做,因为只有改革才有希望。”社长刘慈慰斩钉截铁地对记者说。

通过几代建工人的艰苦奋斗,建工出版社实力得到了壮大,取得了一流的经济效益。目前,中国建筑图书市场上,建工出版社的图书占有率高达60%。例如在深圳书城,建工出版社的月销售额超越商务印书馆、外研社等而高居榜首,这表明建工出版社已经逐步跻身于中国最有实力的出版社之列。

而在这45周岁的日子里,建工社内除了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之外,更多的却是紧张忙碌。就在今年,他们牵头组织了建筑图书“百店千书大联展”;为了配合将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协(UIA)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,它们推出了一系列精品图书,特别是其八大系列图书,体现出了特殊的份量:《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锦》(10卷),《中国建筑设计精品集锦》(10卷),《中国建筑艺术全集》(24卷),《世界建筑史丛书》(12卷),《世界建筑大师优秀作品集锦》(10卷),《实用建筑工程系列手册》(12卷),《住宅设计资料集》(5卷),《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》(15卷)。例如其中的《世界建筑大师优秀作品集锦》,全面介绍了英、美、法、澳、日等国当代著名大师和建筑师事务所的优秀设计作品,为国内建筑界所翘首期盼。为了此书的出版,建工社不惜血本,以30万美元重金从澳大利亚IMAGES出版集团引进,又花费上百万人民币制作而成,堪称大手笔。

采访结束时,刘慈慰社长对记者说:“成绩只代表了过去,面向未来,我们将坚持和弘扬建工‘团结、敬业、拼搏、奉献’的精神,编辑出版更多的好书,更好地为我们的读者、为社会各界和国家建设事业服务。”我想,他的话也代表了200名建工员工的心声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